一、专业概况
汉语言文学专业始创于1983年,1984年开始招生本科生,是长沙理工大学最早创办的本科专业之一。四十年来,该专业已形成人文底蕴深厚、教风学风优良、器道兼修的历史底色,涌现出丘良任、胡正微、钟友循、谌东飚、夏先培、成松柳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。
2006年获批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,201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,2024年获批国际中文教育专硕点。2019年成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专业实力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。
本专业顺应“新文科”建设需求及数字化发展趋势,依托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、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培训基地等科研机构,致力于打造立足湖湘、辐射全国的专业人才培养阵地、地域文化传播高地、交叉人才孵化园地,建成省内拔尖、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专业,为政府、企事业单位及文创、文秘、文教、文旅等行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
二、特色优势
本专业现已形成中国古代文学、中国现当代文学、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、比较文学与文艺学、创意写作五大特色方向。
1.依托经典研读、创意写作、文化传播、学术研究等课程模块,引导学生厚植人文素养,培养人文底蕴深、文字功底硬、传播能力强的中文人才。
2.贯彻“文化+”培养理念,通过文史哲交叉、文理交叉课程,培养跨学科意识,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,培养学科视野广、交叉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。
3.坚持立足湖湘,丰富“本土化”课程,强化学生的行业意识和服务能力,培养实践能力强、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三、师资力量
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,其中教授5人,副教授11人,博士27人,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名家、全国巾帼建功标兵、省政府参事、省优秀社科专家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等优秀师资。
四、教学科研平台
现有天心区政府、中交一航局、红网等实习实践基地11个,设有“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传播中心”“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”“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”等3个省级平台,还成立了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心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中心,建有创意写作实验室、语言处理实验室、文献研究实验室。
五、学科成果
本专业依托各级教学科研平台,聚焦湖南地方文献与文学、非遗保护、红色文旅等领域,服务地方,产学研协同育人,成果丰硕。近年来,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,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,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,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、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。
近五年,学生获得“挑战杯”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、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、湖南省大学生写作演讲竞赛等学科竞赛的省级以上奖项70余项。
六、课程设置
本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:中国古代文学、中国现代文学、中国当代文学、外国文学、文学理论、现代汉语、古代汉语、语言学理论、基础写作、比较文学原理、创意写作、美学、唐诗宋词研读、湖湘文化与文学、湖湘吟诵与诗歌写作、中国当代电影研究等。
七、就业前景
毕业生广泛进入大型国企央企、政府机关、事业单位、教育行业,被行业大型央企誉为培养办公室与党群工作人才的摇篮,涌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吕益华、全国劳模岳维鹏、企业家闫英才、刘原等杰出校友,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。就业势头良好,近五年就业率保持在92%以上。